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云柯
平时1个小时走完的路,这一次,他和队员往返花了11小时。
(资料图)
8月1日,暴雨仍在持续,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刘少如带领15人的搜救小分队挺进流村镇,搭绳渡河、摸石翻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打通了5个失联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帮助583名被困人员转移安置,将宝贵物资送到了村民手中。
架“绳索天桥”渡过洪水河
遭遇本轮强降雨,7月31日,昌平区流村镇5个山村被洪水阻断,电力、通讯、道路等设施遭到破坏,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数百名村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暴雨仍然在下,洪水势急浪大,情况十分危急,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刻不容缓。刘少如接到指令,立即于当天赶往受灾前线流村镇高崖口村。面前,洪水沿着过去干涸的高崖口沟翻涌而下,形成了一条宽约50米的洪水河,切断了前方的南雁路,救援队伍不得不在此停下。大家研究决定,当晚住在高崖口村,第二天等雨势减弱即渡河救援。
经过一晚泄洪,8月1日上午10时左右,洪水河水位稍降,雨势渐停,正是渡河的绝佳时机,刘少如当即下令,“准备渡河”。刚一开始,队员们率先尝试皮划艇渡河,这样效率更高,但是皮艇刚一入河,就被打一侧翻。皮划艇方案就此放弃。
既然不能涉水,那就用绳。刘少如沿岸排查,很快找到了洪水河最窄的一处浅滩,这里河面宽约30米,可采用大绳横渡的方式渡河。说干就干,在河对面村民的帮助下,队员们用抛绳枪先将细绳抛至对岸,然后细绳套上粗绳再送至对岸,由村民将粗绳捆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上,一条横跨在洪水河之上的“绳索天桥”就此建成。
绑上安全绳,扣上滑轮扣,刘少如带头爬上这座“天桥”,面朝天空倒挂而行。在前方村民的拖拽下,刘少如贴着水面快速前进,迅速到达对岸,紧接着又有14人先后抵达,组成了第一批搜救小分队。刘少如看了看表,此时已经临近中午,搜救任务刚刚开始。
翻山越岭搜救每个角落
过了高崖口村,救援队翻越一座百米高的小山,抵达了第一个失联村庄——发电站村。队员到达的时候,村民正在做饭,看到大家平安转移、生活有序,刘少如稍稍心安。人群中,村干部向救援队介绍,村庄还有几处失联点位,需要救援队探明情况。
原来,群山、河流将村庄分为了3块,救援队翻山抵达的是发电站村东头,大部分村民在这里的高点安置休息,村委会书记则是带领居民在村西头的高点安置起来。隔着60多米的大河,刘少如呼喊着与村书记取得联系,确定对岸安全,并告知补给很快就到以后,率领队员继续向前。
最困难的点位是发电站村最南端的村落,处在半山腰处,上山的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之间,下面就是势头凶猛的河水,救援非常困难。考虑到小路土松路滑,刘少如决定逆河而上,水宽了就借助植被树枝沿山坡攀爬前进,水窄了就走水流冲刷形成的石基,硬是顶着风险抵达村南,并配合直升机空投为这里的村民送去了宝贵的物资。搜救完发电站村的最后一个角落,时间来到下午2点。
这时,前方道路出现分叉,搜救小分队也兵分两路,刘少如带队继续向深山的菩萨鹿村、韩台村挺进,另一支向东前往狼儿峪村、北照台村。由于这里地势相对较高,道路等基础设施保留相对较好,救援队顺利挺进最远的韩台村,并配合空投为村民送去了第一波救援物资。
生命通道加紧抢修
从最远的韩台村折返,时间已是下午4点,汇报了必要情况并确认村庄安全后,刘少如带队原路返回。一路上,队员们跋山涉水,泥一脚、水一脚,硬是走通了一条生命救援通道,沿路援助了受灾的村民,还搭救了部分过路的游客。重新回到高崖口村,已是当晚接近9点。回到后方休息一夜后,8月2日刘少如又返回到前线,执行病人转运等新的任务。
目前,流村镇的救援工作仍在继续,重点是抢通水毁道路南雁路,畅通物资配送通道。目前南雁路高崖口村段已经抢修完成,施工队伍正在高崖口村前方100米处加紧作业。此外,救援直升机也在继续空投救援,数百份饮用水、食品、药品、充电宝等急需物资被源源不断送到群众手中。
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西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