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育面对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为教育赋能|环球要闻

2023-06-19 13:22:22 [来源:央视网]

近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海波做客央视网《2023教育面对面》栏目,围绕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教育创新发展等内容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领域深度融合,为教育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


(资料图)

目前,人工智能和教育数字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而ChatGPT的出现把人工智能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2022年,“推进教育数字化”首次被写进二十大党代会报告。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的过程。首先,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人工智能又是教育数字化非常基础的技术支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共同构成了数字化的基础,互联网实际上解决的是连接问题,即生产关系问题,而人工智能则更为根本,它解决了生产力的相关问题。关于教育数字化,国家层面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供给方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无疑是这些新型教育供给方式中十分有潜力的一种,这是因为它属于生产力范畴,直接解决了师资供给这一根本问题,而这在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国情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数字化领域深度融合将为教育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海波在采访中提出。

遵循教育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客观规律,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为教育赋能

闵博士提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教育领域能够发挥重大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把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学校的教育,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引入教育领域,并不是削峰填谷,一味追求平均化,而是解决基础从零到一的问题。比如面向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很多学校有迫切的需求,但缺乏专业化的老师,怎么办?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传统师培,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耗时耗力;第二种方法,则是把机器人助教引入课堂,通过人机协同协作,上好专业课。当我们把机器人助教引入课堂后,借助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交互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动作识别、情绪识别、图像识别等),可以立即使我们原有教师的授课质量达到平均线(及格线)以上,解决基本的教育供给问题。这对于中西部师资比较匮乏的地区,效果尤其明显。机器人是载体,可以承载各种教育内容,这就使得机器人助教可以兼容各类学科教学。这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教育的基本层面所起的核心作用。

第二,技术解决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类老师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问题。比如,老师上课,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状态,尤其每个孩子的情绪、专注度、活跃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机器人助教老师借助边缘计算与视频智能化采集与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孩子进行实时评测。再比如,机器人辅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现在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探究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

第三,智能化心理评测技术,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青少年智能心理评测系统,目前已经在一些学校落地应用。大家知道,现在国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关注,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压力过大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走极端。提前预警,提前干预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由于学校里专业心理咨询师匮乏,老师或家长可能会以责怪孩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会导致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可以以机器人为载体,通过共情化的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提前去预判、发现孩子的问题,提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为孩子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无论时代怎么变,教育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也会觉得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尤其ChatGPT类型的技术存在三个局限。第一,不可控。由于模型过于复杂,使得整个系统不可解释,因此导致系统不可控。第二,不可信。ChatGPT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经常基于一个不太确切的立论去做出一些推理,最终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第三,不安全。这是由于支撑系统训练的数据浩如烟海,数据本身是否安全不可知,而且数据也是有价值观倾向的。

教育有三个本质性的属性。第一个是能力培养。爱因斯坦讲,“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后剩下的本领”,这句话说的就是能力的培养,包括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批判力等等;第二个是人格塑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第三个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未来是人机共融、共生时代,人工智能是时代趋势,不会随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不管你所处什么时代,一定要用好你的工具,拥抱时代,拥抱技术。那些重复性的、技术性的、标准化的、有限知识的脑力工作,将毫无悬念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未来所淘汰的是不会使用新技术新工具的人,知识获取会淡化,而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增强。人工智能对于传统教育的挑战将不可避免,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将教育中“人工智能”能够做的工作交给“ChatGPT”们去做,将教育中“人工智能”不能做的工作交给“教师”们去做。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们也同样更加需要基于“ChatGPT”们的加入而加快提升自我。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无论是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还是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质,闵海波博士最后强调道。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西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